“相对于庞大的白内障患者基数,优秀的手术医生一直是稀缺资源。 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一个医者,在能力范围内,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力。”——爱迪眼科副院长连浩教授
治白内障,她被拒绝了12次
李帧,今年61岁,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在30年前开始双眼红、痛,视力下降,被诊断为角膜炎,一直点眼药水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视力逐渐降低。近几年来不再眼红,可是视物模糊却加重,看人只能有个影子,去医院就诊,除了角膜白斑外,又发现了双眼白内障。
由于长期生活无法自理,在家里新添了一个小生命后,繁重的家务将亲人们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李阿姨决定手术治疗。但在随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她走访的12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都以角膜条件差,术后视力不好为理由拒绝为其手术。
上周五,李阿姨开始了她的第13次尝试。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她的病情让接诊医生大吃一惊:由于过去的角膜炎反复发作,李阿姨的双眼角膜都已经大片状变白、周边钙化、巩膜变薄,从角膜白斑的缝隙中可以看到晶状体已经混浊,双眼视力只有0.08,连视力表最大的E都看不见。要解决李阿姨的问题,只能先解决白内障,但是老人的角膜情况恶劣,手术视野极差,术中风险极大。
但是,手术主刀医生连浩教授并没有像之前的同行们那样选择放弃。他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技术和勇气的挑战。虽然难度很大、手术视野差,基本上都是在盲视下靠经验完成手术,但是手术成功还是可以改善视力的,不能因为手术风险大就放弃治疗。
白内障手术专家连浩:“医者,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力”
即便已经做了详细的术前准备,在手术室显微镜下的李阿姨的角膜及眼内情况仍然令人感到触目惊心:老人的巩膜很薄,是普通人厚度的一半,切口稍微深一点就有可能刺破眼球,连浩教授的每一刀,每一个操作都精准、到位,仅仅在手术台上8分钟,就成功完成了手术。然而,就是这短短的8分钟,改写了李阿姨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轨迹。
次日上午,在摘掉眼罩、去除敷料后,李阿姨兴奋的说:“我看见了,以前看人就是看个模糊的影子,现在终于能看清楚了!”经检测,李阿姨的视力恢复到了0.3,在裂隙灯下观察,手术切口平整,人工晶体位置正,手术获得完满成功。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后,李阿姨说她特别感激连浩教授,因为他不仅让自己重见了光明,还拯救了一个家庭。
“李阿姨的遭遇,在眼科行业内并不罕见。”连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庞大的白内障患者基数,优秀的手术医生一直是稀缺资源。在面临选择时,不少医生都倾向于优先给手术条件好、容易操作的患者手术。这其实是一种惰性,“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一个医者,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力。”
爱迪眼科:敢于将医疗服务的细节做到极致
走进成都爱迪眼科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医务人员透露了一个细节:分管院务的行政院长有一个习惯,每天一早她就会戴上白手套在患者等候区的座椅上和护手栏上擦拭,如果有任何的污渍保洁员需立即返工,不留下任何卫生死角。在二楼住院部的显眼位置,一本意见薄,每天下班前,它会被准时送到院长办公室,任何一条病人投诉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凭借优异的医疗服务,爱迪眼科连续数年在卫生局医疗质量评审中荣获第一名佳绩,院长胡玉章教授也因此荣获成都市青羊区“最美劳动者”称号。
对于“爱迪模式”的思考,在四川眼科行业内来说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们经常会在爱迪眼科院内发现一些其他医院的同行来私下观摩,无论是医院布局、病房配置之类的硬件,还是工作流程、岗位分工之类的软件,都有人模仿。”最让管理层哭笑不得的是,某外地眼科医院甚至将爱迪眼科的网站和宣传画册直接“山寨”,“连医院外观照片和医生名字都不换!”
今年5月31日,爱迪眼科承办了首届“西部眼底病及角膜移植学术交流会”,吸引了346名来自川渝两地的眼科医生前来参会,盛况空前。一家民营眼科医院举办如此规模的眼科行业盛会,这在中国眼科史上尚属首次——这就是“西部第一眼科”的魅力。
有疑问?问专家!已接受562次咨询
电话:400-028-0303 028-87330120
(川)医广[2024]第 07-15-1939 号
医院地址:成都市二环路西二段43、45号
蜀ICP备13007702号-1
成都爱迪眼科医院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