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视,烦恼多!人们时常抱怨它既影响生活又耽误工作。牢骚听的多了,许多奇思妙想也从心底产生了: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古代,那些“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骨”的博学之才,难道全是炯炯有神明亮清澈的眼睛?
古人不会近视吗?
事实上,非也。据史料记载,明代文人祝枝山就是个十足的大近视,或许你还记得电视剧中,祝枝山拿着放大镜的夸张形象。不过更多与近视相关的记载却很少。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人们的猜想——唐代诗人李白、文学家韩愈等,也都被怀疑是近视眼,不然,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又怎能流传千古呢?若非近视,明月光怎会看成地上霜?草色又怎会远看有却近看无?
对于古人究竟有没有近视,人们一直在寻求答案。有人提出古人患近视的概率不高。为什么?
古时候大部分人都不识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书香门第毕竟少,即使有书读,其读书量也不会很多。以前只需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读好即可,现在的小孩子每学期就得上多达十几门的课程,光书包都有十来斤重。
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笔杆较长,握笔书写时,眼睛离字的距离较远,客观上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另外从古人所处的环境来看,那会儿没有电视、电脑、手机,自然不会一天到晚盯着对视力有极大影响的电子屏幕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视产生。
相比之下,现代人眼睛承受的压力和负担要比古人重得多,所以想不近视都难!预防近视,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法,甩掉不良用眼习惯,保护好视力。
那么古人近视咋办呢?
眼镜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文献记载,眼镜传入我国最早是在永乐年间(1410年),由满剌加国王朝贡得来。那个年代,眼镜是个稀罕物,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皇帝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史料记载:雍正赐给当时的云贵总督高其倬两眼镜,并在折子上批谕:赐你眼镜两个,不知可对眼否?
可怜那些近视的古人,眼睛近视了,却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
现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如何更安全、有效地解决近视,一直以来都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矫正近视的方式主要有配镜和做近视手术两类。
其中MCT角膜塑形镜受到众多青少年患者的追捧,它只需夜间睡觉时佩戴,便可维持白天一整天的清晰视力,能安全矫正600度以下的发展中近视,是国际上公认的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最佳办法。
对于近视多年的患者,飞秒全激光近视手术则成为他们的首选。它适应人群范围更广,适合近视度数1200度以内近视患者,同时追求最安全、最完美视觉质量的近视、远视、散光及高阶像差人群。
可怜遥远的古代不像现在,有近视手术这种快速恢复清晰视力的“神奇利器”,这些文人们只能笑叹一声,在这云山雾中终此一生了。
有疑问?问专家!已接受562次咨询
电话:400-028-0303 028-87330120
(川)医广[2024]第 07-15-1939 号
医院地址:成都市二环路西二段43、45号
蜀ICP备13007702号-1
成都爱迪眼科医院 · 版权所有